新聞報導,許多投資人,為了掌握最新的產業經濟趨勢,常常喜歡參考新聞消息來操作,然而他們卻多是只見表面、未解真相,進而做出錯誤投資判斷。華爾街美銀證券前副總裁、國際金融專家的陳思進,就用他的專業,結合華人思想和歐美視野,教讀者正確解讀財經新聞,避開資訊陷阱、找到賺錢門道。投資詐騙橫行月撈上億,他教三招破解吸金手法!
想看懂財經新聞?先看「壞消息」4關鍵決定你賺或賠
〔樂金文化/文 ‧ 陳思進〕首先,在當今社會,除非你的生活能夠遠離金錢,否則不管你喜不喜歡,人人都需要關注財經新聞,不僅要關注國內的,更要關注國際的。因為這些年來地球越來越小,全球經濟已一體化,也就是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村裡,任何地方發生的財經事件,都可能間接或直接影響到你如何理財,或者說得更明白一點,直接關係到你的錢包大小。
然而,每天,甚至每時每刻,財經新聞都鋪天蓋地,究竟我們該關注哪一些呢?
記得剛到美國時,我留意到,那時中國國內播報的新聞,一般都是喜訊或好消息,而在美國電視所播報的新聞,尤其是新聞快報(Breaking News),不是殺人就是放火,不是搶銀行就是偷車,而財經新聞則不外乎是失業率又提高了,或是股市又下跌了。
於是在大眾傳播學的課堂上,我忍不住請教了教授。他說:「狗咬人不是新聞,人咬狗才是新聞。現在處於和平年代,社會穩定是常態,這樣的新聞可以忽略不計,只有殺人、放火這類非常態事件,才會被當作新聞報導出來。新聞就是要報憂不報喜,因為喜本該是常態,不足掛齒。」所以美國有一句俗語:「沒有新聞就是好新聞(No news is good news.)!」
其實看財經新聞也一樣,大家應該要特別留意壞消息,「好消息」則根本不用去聽,因為「好」是常態、是應該的,例如:生產力提高、GDP和平均每人所得都提高。在一個和平的社會中,達成這些是應該的。同時,任何事物都該一分為二,即使在「好消息」中,我們也必須學會從另一個角度看到其「壞」的一面。
以此來推論,我們對於「壞消息」就更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了。也就是「抱最好的希望,做最壞的準備」(Wishing for the best, preparing for the worst.)。多年來,美國人好日子過慣了,變得太樂觀了,他們「抱最好的打算,做『最好』的準備」。
他們不懂何謂「積穀防饑」,更不明白什麼叫未雨綢繆,他們平時的積蓄最多只夠花3個月,也就是「中產階級離窮人只有3個月的距離」。因為銀行的房貸只要違約3個月,房子就將被投放到市場中去法拍。於是金融危機一來,有幾百萬「樂觀的美國人」失去了家園,給我們上了一堂具體生動的課。
那麼,我們如何來讀懂財經新聞呢?
如前所述,美國的新聞,特別是新聞快報中不是殺人就是放火。剛進華爾街時,我的直屬上司被法院隨機挑中,當選為一起殺人案的陪審團候選人(在美國,每一位公民都有做陪審員的責任,一旦被挑選就必須去,可能十天半月不能上班,但公司不能扣薪資)。沒想到隔了一天,他就回來上班了,說是沒有被選上。因為那個嫌疑犯是西班牙血統的南美人,而我的直屬上司也是西班牙裔,需要「避嫌」。按照現在流行的說法,就是「屁股決定大腦,立場決定觀點」。
我的直屬上司落選了,閒聊時問起陪審團的篩選過程才知道,挑選陪審團人選,一般來說有兩類人是選不上的:一類是高學歷的「菁英人才」,包括博士、專家和教授;另一類尤其重要,他們不能和嫌犯扯上任何關係。
舉例來說,假如嫌疑犯是古巴人,那麼古巴人(甚至古巴裔)就選不上了,唯恐陪審團成員嘴下留情;如果嫌疑犯是伊拉克人,那麼伊朗人也選不上,生怕你會借機公報私仇。
第二類人選不上可以理解,但為何高學歷的菁英也不能當選陪審員呢? 這就是英國制定的普通法(Common law)的基本原則,陪審員只要有常識(Common sense)即可。這是多麼合情合理的原則啊!因為專家、學者和教授的大腦太複雜了,研究的問題太艱深了,往往反倒失去了常識。
舉例來說,在中國的法律中,蓄意殺人就該償命,這是文盲都知道的常識。那麼現在要問:故意殺人犯該不該判死刑?只要被問及的不是殺人犯的母親,通常應該都會回答:「該殺! 」絕對不會說什麼因為狂熱式犯罪可以獲輕刑;也絕對不會為殺人犯去求情;更何況還要分析殺人犯為何會成為魔鬼? 他為何超越了倫理底線?如此簡單的一個問題,至於這麼複雜嗎? 殺人償命,就是那麼簡單。
其實讀懂財經新聞和甄選陪審團的道理是一樣的, 第一:用常識去判斷,第二:對新聞中發表觀點的人做一些背景調查,看看此人是否有「利益衝突」(Conflict of interest)來加以判斷,該正聽,還是反聽,抑或根本就不能聽。
這裡可以借用巴菲特的名言:「幾乎在任何領域,專業人員取得的成就明顯高於門外漢,但在金錢的管理上往往並非如此。」
現在,主流對於財經金融的分析似乎已經失去了常識,而我在所有文章裡都有一個「核心」,就是化繁為簡、返璞歸真,回歸常識。如果非要提高到經濟理論上來說,也應該回歸到傳統經濟學。這些年來,好多金融專業人員失去了常識,已經被自己設計的遊戲規則弄得暈頭轉向了,金融危機一個接一個。傷及的絕大多數是普通人。
那麼普通人要怎樣投資,才能確保自己的財富不受侵蝕? 要說明這個問題, 首先必須弄清楚投資和投機的區別。只要明白了投資和投機的區別,閱讀財經新聞的時候,也就不會那麼容易去跟風操作了。
舉例來說,我們常常會聽到周圍有人傳言,某某人前幾年買了一套房子,這些年漲了好幾倍;某某人炒股半年買了套豪宅;某某人前些年購入的黃金,這2年又漲了2倍。真羡慕啊!那就趕緊跟著上吧?且慢!當你明白只能靠價差賺錢(如低買高賣,或高賣低買)均屬於投機的話,你就不會跌入「從眾效應」中。因為投機市場是十個人進去,一個人賺,二人打平,七個人虧(二八法則在金錢上成為一二七定律, 編按:二八法則指的是,社會上80%的財富多集中在20%的人身上)。正因為前面炒作有人大賺,假如輕易的盲從人云亦云,就將陷入騙局導致投資失敗,成為最後的傻瓜!
那麼投資和投機的區別究竟是什麼呢? 其實很簡單,投資的收益是來自投資產品所產生的財富;而投機的收益,是來自於另一個投機者的虧損。換句話來說,投機是一種零和遊戲(不計算交易成本和稅收,虧損的錢和賺取的錢之和為零)。
假設你買入一個金融產品後,不管是股票還是債券,抑或是房子,只要是希望報酬來自於買賣時的不同價位(做多時先低買、後高賣;做空時先高賣、後低買),就屬於投機;而如果你是指望這個產品能不停的產生收入(例如:上市公司生產出來的財富),比如股票的利息分紅(歐美股市中絕大多數股票都有分紅)、債券的定期票息(Coupon)或房租收入等,這些就是投資,不屬於零和遊戲的範圍。(本文摘錄自《看懂財經新聞賺錢門道》,樂金文化出版,未經同意禁止轉載。)(聯合新聞網)
聯合新聞網指出:想要看懂財經新聞, 首先要特別關注「壞消息」;其次,看清楚是什麼樣的「專家」在說話,有的話要聽,有的話不能聽,有的話只能反著聽; 第三,看財經新聞時要能分清什麼是投資、什麼是投機,盡量多投資、少投機,多學投資、避免投機; 最後,回歸常識,第一個感覺不可靠,基本上就不可靠,聽上去太好的,一定是假的。
投資詐騙橫行月撈上億 他教三招破解吸金手法
後疫情時代,宅經濟成主流趨勢,金融科技也跟著蓬勃發展,加密貨幣、區塊鏈等新興投資市場熱絡,卻也讓投資詐騙更加猖獗。然而「顧問帶進門,詐騙在個人」,不少人跟著「顧問老師」操作,取得小幅獲利後就信以為真,急著四處借錢投進方案再賺一波。
好事貸創辦人孫鴻貴發覺,近期為了擴張投資而前來申請二胎房貸的人數增加,提醒民眾慎防投資陷阱,千萬不要把自己的辛苦錢都奉獻給詐騙集團。

細查就會發現不合理!破解黑平台三大特徵
雖然詐騙標的改變,但集團手法其實仍換湯不換藥,「他們看準的核心,其實就是一個字,『貪』。」孫鴻貴提醒,千萬不要被帳面上極高的投報率所迷惑,因而衝動投資;先冷靜下來,從以下幾點判斷自己是否真的遇上詐騙。
突破槓桿的超高獲利?非常值得懷疑!
曾有客戶表示,他只用百餘萬台幣投資,帳面盈利就突破千萬美金,所以想再用房屋增貸三百萬台幣繼續投入。「幾千萬美金,是台幣好幾個億耶!投資這麼好賺,老師為何不自己賺?」孫鴻貴指出,高到不合理的投資報酬率,一定也潛藏極高的詐騙風險,切勿輕信。
平台網站粗製濫造,不受監管、沒有牌照
孫鴻貴發現,此類投資平台有幾個共通特徵,包括網站製作粗糙、不時夾雜簡體字或不通順語句;無法提出任何監管或金融牌照,就算有,也能看見明顯的變造痕跡,「黑平台不受任何公正第三方的監管,形同黑箱交易,風險非常高。」
獲利看得到吃不到,遊戲規則頻頻更改
詐騙集團會設計一套極為複雜且破綻百出的商業模式,並洗腦投資人無須弄懂遊戲規則,只要跟著老師做就可以看到獲利。「隨著帳面數字增加,投資人想獲利出場時,平台就會不斷更改遊戲規則,要你支付保證金,不然錢拿不回來。」
「不懂的金融商品不要碰,也不要輕信來源不明的網路資訊。」孫鴻貴認為,阻詐不能等到夢醒時分,否則等到畢生積蓄被騙光、又背上一屁股債,一切就太遲了,建議投資人「投資前勤做功課,建立基本的概念」,才不會傻傻被牽著走。